隨著高科技產業、醫療製造與智慧建築對環境品質要求越來越高,微粒子感測器已成為不可或缺的即時監測工具。不論是在無塵室、儀器設備櫃、還是 HVAC 系統中,感測器都扮演著資料基礎與風險管理的核心角色。
本文將從運作原理、通訊方式到應用實例,全面解析如何正確選擇與部署微粒子感測器,提升環境穩定度與資料可信度。
一、微粒子感測器的基本原理是什麼?
微粒子感測器主要透過光學散射技術來偵測空氣中的懸浮粒子。當空氣中的粒子進入感測器內部的光學區域時,會因為粒子與雷射光束產生米氏散射(Mie Scattering)現象,進而被光電偵測器接收並轉換成訊號。
常見的技術路線有:
感測原理 | 說明 |
---|---|
米氏光散射原理 | 以雷射光源照射氣流,根據光散角度與強度推算粒子大小與數量 |
光電轉換與訊號處理 | 接收器將散射訊號轉為電壓,再經由 ADC 轉為可輸出之數位訊號 |
空氣動力學設計 | 部分高階感測器具備氣流導向系統,可控制粒子進樣效率與穩定性 |
相較傳統抽氣式粒子計數器,微粒子感測器雖然無法達到完全可溯源的計量精度,但具備即時性、體積小、易於佈署等優勢,特別適用於長期監控與整合應用。
二、主要通訊介面與整合方式解析
微粒子感測器能否與監控系統順利整合,關鍵在於其通訊協定與資料輸出格式。以下列出目前主流型號所支援的通訊方式及其特性:
通訊協定 | 傳輸形式 | 特性 | 應用建議 |
---|---|---|---|
RS485 / Modbus RTU | 有線串列通訊 | 穩定、工業用途廣、相容 PLC | 傳統廠房、潔淨室 BMS 整合 |
Ethernet / TCP/IP | 有線網路通訊 | 資料傳輸快,支援遠端監控 | 多感測器跨區整合、SCADA 系統 |
MQTT | 物聯網協定 | 輕量、可接雲端平台、適合分散佈署 | 智慧製造廠、IoT 空氣品質平台 |
USB / UART | 單機使用 | 簡易介面,常見於桌機型或模組型設備 | 實驗室、教學研究用途 |
進階型感測器如 AES-FP 系列、AES-CKM 系列可支援雙協定輸出,適合混合式環境或需升級建置之廠區。

三、應用案例全解析:哪些產業正在大量使用?
1. 半導體與光電產業
- 場域特性:Class 1~1000 潔淨室、24 小時不斷線製程。
- 需求重點:長時間穩定監控、即時風險通報、風速調節依據。
- 部署方式:牆面式安裝於關鍵流程區域,與 HVAC 整合即時反饋。
2. 醫療與製藥廠
- 場域特性:依 PIC/S GMP、ISO 14644 規範運作。
- 需求重點:環境紀錄可溯源、製程潔淨等級確認。
- 部署方式:與 BMS 系統整合,每日自動記錄粒子趨勢與警報事件。
3. 智慧建築與 HVAC 系統
- 場域特性:辦公樓、資料中心、無塵空調區域。
- 需求重點:能源效率與 IAQ 指標並重。
- 部署方式:風管內嵌式部署,透過 MQTT 回傳資料至雲端。
4. 生技研發與實驗室
- 場域特性:PCR 實驗室、細胞培養區、氣流櫃。
- 需求重點:即時環境監測、異常預警、易於維護。
- 部署方式:小型桌機型感測器串接本地系統或儀器聯動。

四、選型與部署建議
選擇微粒子感測器時,除了通訊協定與精度外,也應考慮整體維運與系統整合能力:
選購重點 | 建議規格說明 |
---|---|
粒徑通道 | 至少支援 0.3 µm 與 0.5 µm 通道,符合主流無塵室等級需求 |
響應時間 | 資料更新頻率應達每秒 1 次(1 Hz),確保事件捕捉能力 |
資料儲存備援 | 內建緩存功能,可斷線備份,確保資料不遺失 |
安裝彈性 | 支援壁掛、嵌入、桌上型等多種形式,對應不同設備與場域需求 |
校正與認證 | 建議選擇具備 ISO 21501-4 校正紀錄或 NIST traceable 型號 |
五、從「即時」走向「智慧監控」,微粒子感測器角色日益關鍵
在環境監控日益重要的當代,微粒子感測器早已不再只是輔助工具,而是整體潔淨品質系統中的核心元件。從穩定性、即時性到系統整合能力,感測器的規格與選型將直接影響監測效能與管理策略。
無論您是建構新廠、升級 BMS 系統,或導入智慧監控平台,選擇合適的微粒子感測器,將是建立「可預測、可視化、可稽核」環境管理架構的第一步。


專業於落塵計數器, 實驗室純水機 螢光染色掃描, TAF認證校正實驗室, 無塵室第三方代測, 微粒子計數器, 膠體金 Colloidal Gold Solution, 鞋底清潔機 針筒過濾器, 快篩試劑研發生產, 獸醫師判讀報告 硬骨包埋切片, 標準參考物質SRMs, 標準微粒子試劑 冷凍乾燥機, 免疫組織染色 玻片掃描。